一代国民顶流SUV配资猫,终成“时代的眼泪”。
近日,长沙中院的一纸裁定,宣告了广汽菲克公司的正式破产,这家曾以“不是所有吉普都叫Jeep”广告词风靡中国市场的合资车企,是不少中国男人心中的白月光。
但如今账面资产仅38.94亿元,却背负着81.23亿元债务,清算资产价值仅19.15亿元,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。
起高楼到楼塌了的故事往往只在不经意间!
要知道在2017年的辉煌时刻,广汽菲克年销量爆卖22.2万辆,号称每卖出25辆SUV就有一辆挂着Jeep车标。
仅仅五年,物是人非,销量断崖式下滑至2022年的不足2000辆。
回望广汽菲克的这些年,产品质量危机、新能源转型滞后、定位偏差都为其商业大厦崩塌写好了注脚。
不过站在整个行业来看,广汽菲克的溃败仅仅是合资车企的一个缩影,国产车企的强势崛起正让这些“外来和尚”感受到生死存亡的压力。
对于广汽菲克这个称呼,不少人是陌生的,但提到Jeep,鲜少有人不知道它的威名。
广汽菲克的前身,是2010年广汽集团与意大利汽车巨头菲亚特成立的广汽菲亚特,但起初并无太大反响,前几款车型未在市场激起太大水花,直到2015年,菲亚特与克莱斯勒在全球范围内合并后,广汽菲亚特更名为广汽菲克,至此迈向正轨。
尤其是让一代人信仰充值的Jeep,直接把这家公司带上了顶峰。
Jeep汽车最早诞生于1941年,是美国著名的汽车品牌,以制造高性能越野车闻名配资猫,最初被用作军事用途,后来才走向了民用市场。
在2007年,Jeep就以进口的方式来到了中国,并引入了大切诺基、指挥官等核心车型,那一句“不是所有吉普都叫 Jeep”的经典广告语直接把国内消费者钓成了翘嘴。
彼时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将Jeep视做对标对象,当时长城汽车正从皮卡领域向 SUV 转型,魏建军公开表示,计划到2020年实现哈弗销量突破200万台,目标是在规模上超越 Jeep、路虎等国际品牌,成为全球最大的专业SUV制造商。
不夸张地说,Jeep为不少国内越野品牌提供了发展思路和品牌建设策略。
到了2015年,Jeep品牌首款国产车型自由光上市,之后的一两年里,小型SUV自由侠和紧凑型SUV指南者相继登场。广汽菲克用三款车型直接实现了对SUV市场的精准卡位,这同样也是其风光无限的一段日子。
2016年,全年销量一路飙升,较之前一年同比激增260%,达到17.99万辆。紧接着在2017 年,广汽菲克延续强劲势头,成功突破22.2万辆,达到品牌发展历程中的销量巅峰,同比增长23.57% 。
这是一个相对暧昧的时间点,之前的文章咱们复盘过不少车企的发展路径,这个时间新能源车企逐渐开始布局,而老牌车企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错过了转型的最佳时机。
不过对于广汽菲克Jeep系列来说,跌落神坛由外部因素的助推,更深刻的原因还是由于内部的一系列迷惑操作。
Jeep的巅峰,在夜幕中猝然拉开帷幕,也在拂晓前匆匆结束。
2018年,也就是在销量达到新高度的下一年,Jeep就迎来了第一个致命问题:产品质量危机。
正是从这一年开始,Jeep销量每况愈下,从2018年的12.5万辆到2019年的7.3万辆、从2020年的4.07万辆再到2021年的2.04万辆,走到了死亡边缘。
彼时央视“315晚会”点名Jeep自由光“烧机油”问题配资猫,2.4L虎鲨发动机百公里机油消耗量高达1.5升。
更要命的是车企灾难的处理方式,拖延两年才启动召回,期间采取“添加机油”的临时方案被车主嘲讽为“买发动机送机油”。有媒体报道,彼时车质网上的投诉数量一度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倍。
将消费者越推越远的还有广汽菲克定价偏差问题,与同期竞品相比优势并不明显,与此同时,Jeep品牌从“硬派越野”转向家用SUV,丢失了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而错过风口则直接失去了抢夺未来的机会,广汽菲克新能源转型的全面滞后构成战略层面的失误。
那时比亚迪、吉利等自主品牌都开始全力推进电动化,即便前期投资重,回报轻,但这是一场豪赌未来的游戏,反观广汽菲克十年间未推出重磅新能源车型。
其2021年推出的指挥官PHEV,更像是一次仓促应付之举,因续航虚标、充电兼容性差等问题,全年销量不足百辆,直接宣告转型失败。
给垂死企业送上致命一击的是内部矛盾,2022年初,Stellantis集团单方面宣布计划将持股比例从50%增至75%,但广汽集团立即声明“此发布行为未经我方认可”,内斗让公司更无力应对主线任务。
入不敷出成了广汽菲克这些年的主基调,2021年,广汽菲克的资产和负债总额分别为86.81亿元和86.79亿元,净资产仅余200万元左右。来到2022年,广汽菲克的生产线就基本处于停摆状态。
当然了,站在如今的视角来看,Jeep的溃败让坦克、吉普、捷途等一种车型分到了蛋糕,踩在前人的肩膀上翻开了自己的新篇章。
可以预知的是,诸如Jeep这类合资车企的溃败,早已不是第一次,而且不会是最后一次。
广汽菲克的破产不是孤例,而是合资车企集体转型困境的缩影。
在中国汽车工业的漫长发展史上,合资车是绕不开去的一段辉煌历程,彼时受制于发动机等工业实力的差距,咱们不得已选择用市场换技术,上汽大众、北京吉普、广汽标致(后重组为广汽本田)都是最早一批的合资车企。
对于引进合资车企,咱们的诉求是借助外方的技术积累和成熟车型,快速填补国内现代化汽车生产的空白,实现 “从 0 到 1” 的突破;外方希望而以技术和品牌换取中国市场准入资格。
坦白来说,这段蜜月期双方都收获了想要的效果。
当然其中也埋下了一些隐患,如这段时期并没有足够有实力的自主车企站出来挑大梁,蛋糕多半被外企车型占据,咱们只能干着急。
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,在2019年左右,中国车企抓住了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车的风口,直接来了场让全世界瞠目结舌的弯道超车。
据乘联会数据,2020年-2024年主流合资的市场份额依次为51.1%、45.6%、39.5%、34.5%、27.5%,开始逐年下滑。
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又一个合资车型停产的新闻,如始建于 2008 年的上汽大众南京工厂,在完成最后一批帕萨特车型的生产任务后,全面停止运营;去年,广汽本田年产能为5万辆的第四生产线关闭等。
而铃木、菲亚特、雷诺、讴歌等品牌已先后退出中国市场,还有东风日产、长安福特、北京现代、神龙汽车等二三线合资车企,也在急速收缩。
不过,合资品牌们同样在寻找自救的方式,最直接的是“打不过就加入”,投向国产车企怀抱。
如2023年7月,大众集团宣布以7亿美元注资小鹏汽车,获得其约4.99%的股权,并在董事会中占据席位,大众渴望通过引入小鹏的技术快速提升产品竞争力,而小鹏则希望借助大众的全球供应链和品牌影响力加速技术商业化。
还有2023年10月,Stellantis 集团以15亿欧元投资零跑汽车,获得约20%股权(截至 2025 年持股 21.26%),并成立合资公司“零跑国际”,这些都是合资车企探索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的方式。
记得小时候,村子里第一次驶过桑塔纳,不少人跟在车后走了很久,脑海里满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。
那些被车轮碾过的辙痕配资猫,终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。
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